首页 >>西南铁道报2022/9/29期 >>第A1版:【要闻】
·穿山记·
龙门一跃竟十年

■龚萱

  4月25日上午,四川盆地龙门山腹地,在建成兰铁路跃龙门隧道正当“临门一跃”。
  在许多目光和镜头的见证下,这一全国首条穿越灾害性断裂带、历经十年修建的铁路隧道终于顺利贯通。凯歌声中,成兰铁路公司成兰指挥部副指挥长肖霞林眼眶发热。
  跃龙门的十年一跃,是西南铁路穿山筑路精彩篇章中的闪亮一页,也是无数铁路建设者挑战极限、攻坚克难的生动注脚。
  肖霞林,便是这组建设者人物群像中的一人。他在筑路征程中,“主笔”了一个又一个“跃龙门”的故事。
  2009年初,肖霞林调任成绵乐客专公司专业工程师,投入到西南铁路第一条客运专线——成绵乐客专的初期建设中。
  “‘第一条’意味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忆起从普速铁路直接转战客运专线建设时的情形,肖霞林用“两眼一抹黑”来形容。
  机场路隧道和双流机场隧道是他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隧道下穿铁路桥、公路立交桥,地下管线密布,施工环境极为复杂。”肖霞林说,“如果采用地铁深埋暗挖隧道的方式,倒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但为了实现‘空铁零换乘’,多次验证后,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在地面‘凿隧道’,建造城市长大明挖隧道的施工方案。”
  成绵乐客专建设初期,恰逢全路开始大力推行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肖霞林认为:“标准是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当时我们借鉴京沪、武广客运专线标准化管理相关措施,结合西南铁路实际,适应性地加以吸收、消化,形成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为后期西南地区高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3年初,西成高铁四川段正式开工,肖霞林被调到现场建设指挥部,从事工程技术现场管理工作。彼时,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全国高铁建设实践,一边是席卷而来的信息化建设浪潮。
  机遇与挑战并存,西南铁路的建设者们选择应势而为、踏“浪”前行。
  “隧道施工安全一直是铁路建设风险管理的重点,以信息化手段实现视频监控、超前侦报、围岩量测、人员管理等全过程控制,成为了新形势下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肖霞林认为。
  开挖瓦斯浓度超标一倍的西成高铁黄家梁隧道,好比“在火药桶里生火做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为了多一重安全保障,修建黄家梁隧道时,我们引入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让监测有了‘鼻子’和‘眼睛’。”肖霞林解释,安装在隧道内的“有害气体”探测器是“鼻”,植入工人安全帽里的定位芯片是“眼”,两者与计算机联网,能实现快速定位、实时监测及动态预警。
  除了使用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外,试验室、拌和站、围岩监量测等信息化建设也在逐步推进。“特别是西成高铁四川段在建设中实现了网络审签流转和归档流程变更,这在全路尚属首次。”肖霞林自豪地说,累积的经验还为全路信息化平台相关功能模块的开发和完善提供了实践依据。
  2019年,成兰铁路开工建设第六年,全线175公里隧道仅剩10.8公里——跃龙门隧道、德胜隧道尚未贯通,施工却遭遇了高地温及毒害气体、长距离独头运输通风、突涌水、软岩大变形等“卡脖子”难题。
  “牵住创新的‘牛鼻子’,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肖霞林说,这是他在现场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成绵乐、西成就是这样干的,成兰为什么拿不下?”
  在跃龙门隧道里,硫化氢和高瓦斯并存,轻则中毒、重则燃爆,随着隧道开挖的推进,独头通风距离长达8公里,改进现有通风系统成为确保安全施工的关键一环。
  “隧道掘进面多、导洞多,污风不易抽排出去。”肖霞林说,咨询路内外知名专家后,经过多方验证,他将普通风机通风改为大风机全断面送风,在全路创新使用半径3.4米的大功率主风机,向全隧道断面灌送新风,解决了长大距离高地温高瓦斯多导洞的通风难题。此外,他大胆提出“大变形时空双控”理念,攻克了德胜隧道软岩大变形的控制问题。
  “‘经验’二字在复杂的地质问题上只是过去式,创新才是动力源。”肖霞林这样总结。通过创新优化,他所在的团队探索形成了“西南艰险山区铁路隧道软岩大变形控制”等多项技术成果,为全路类似工程提供了经验借鉴。
  从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客运专线,到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再到穿越汶川大地震核心区域的超级工程,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对肖霞林等建设者们倾心付出的最佳褒奖。
  再朝远方看,未来的西南铁路会是什么样?肖霞林认为,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引入,将激发铁路建设的新活力,实现更多“跃龙门”般的成就和精彩。

Copyright © 2020 CTXW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