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华 通讯员 张耀川
6月30日,襄渝线集中修落下帷幕,达州工务段线路技术科科长崔志明如释重负,虽然长期的熬夜加班让他略显疲惫,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以前的集中修大多是26至28个‘天窗’,这次有50个‘天窗’。我们承担了双线320公里的成组更换提速道岔钢架、基床翻浆整治、桥梁偏心、成段换轨4项任务,工程量约占集中修总任务的五分之四,但整个施工没有任何安全信息,我们成功熬到了‘天亮’。”
“一枪下马”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从5月12日起,该段集合了32个工区的力量投入到此次集中修中,几乎所有的干部职工都停止了休假。该段领导在动员会上用“一枪下马”四个字表示了期到必成的决心。
工作量如此大的施工,如何管控安全?如何保证质量?如何和其他单位进行计划综合?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关键。
在襄渝线集中修的动员会和工作布置会上,该段明确:为了保证安全,领导干部的盯控必须到位;难度大、风险高的项目和区段由段领导盯控;组织复杂、配合单位多的项目由科室负责盯控,其他则由专业干部盯控。
质量方面,重点抓住安全技术交底这个环节,清筛、打磨、偏心、换轨等7个大型施工由段领导带领业务科室人员在开工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把每次施工段安全风险点、卡控措施、质量要求交代到班组长身上。
为了保障安全和质量,在本次集中修中,该段严格执行“日通报、周分析、月总结”制度,每天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整改的措施、每日现场的难点等内容都在日通报里详细记载;每周对各项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追踪整改;对本月施工进度和安全形势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措施调整计划确保任务兑现。
该段还每天把需要其他单位配合的工作上报集团公司指挥部,协调解决现场存在的各种问题。
啃下“硬骨头”
此次集中修的更换提速道岔钢架是集团公司第一次进行。为此,该段总结了一套工艺工法,并对施工流程进行了拍摄,形成了作业指导书和视频影像在集团公司推广。
该套工艺工法大量采用工程机械代替人工,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天窗”需求,减少了安全风险点。集中修施工中,该段成功更换提速道岔钢架57组。
新生坝一号大桥偏心525毫米,施工的难度和风险非常大。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这次施工采用两台大机连续拨道,彻底解决了桥梁隐患。据崔志明介绍,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们从去年就开始进行准备,集团公司三次召开风险座谈会,反复审核、反复斟酌。
不留遗憾
6月30日,随着新生坝一号大桥项目扫尾工程完工,历时两个月的襄渝线集中修宣告完工。该段职工都长舒了一口气,很多人已经近两个月没有回家了。集中修期间正逢邻水疫情封控,在得知封控消息后,该段第一时间安排段领导和业务科室人员负责蹲点,保证了信息指令的准确传达。
该段广安综合维修车间主任周陈勇负责成组更换道岔方案制定、作业指导书编制、影像拍摄,同时也是成组更换道岔的负责人。由于这项施工贯穿整个集中修的全过程,他晚上要组织施工,白天要协调配合单位,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终于完工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美美睡上一觉,然后回家看看老婆孩子。
襄渝线是集团公司最繁忙的干线之一。近日,经过集中修整治后的线路获得了国铁集团工电部的高度评价,崔志明对此自豪地说:“以前的集中修都只有一个月,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但这一次,我们没有留下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