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04日

妈妈的铁路客运故事

李笑颖

1993年,那时的妈妈还很年轻,22岁的她刚参加工作,在“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上的永川站从事客运工作。

“90年代的永川站很热闹,南下北上的火车都有,特别是春运期间,站台上全是背着大包的旅客,还有卖食品的商贩推着车,吆喝声不断。”妈妈回忆道。

在妈妈的记忆中,永川站和“绿皮车”总是连在一起,“绿皮车”是几代中国人对于漫漫春运最深刻的印象。“那时候火车速度很慢,可慢有慢的滋味。”妈妈还记得,那时候还没有手机、没有网络,车厢里的旅客们喜欢凑在一起聊聊天、打打扑克,一趟车下来,好多人熟得像家人一样,临走都有点依依不舍了。

回忆起这些往事,妈妈思绪万千。她在铁路上工作了快三十年,即将迈入退休生活。妈妈还记得,在永川站站前广场、站台上,她和同事们种下了很多树,最多的是黄桷树,如今这些树早已长大,枝繁叶茂。

2015年,成渝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拉近了重庆与成都的距离,成渝铁路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永川站也没有了昔日的繁华热闹。时代在进步,拉着妈妈一起迈步向前。2018年,她调到高铁站工作——从永川站到永川东站,从慢车到动车,她是铁路发展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窗外,山川草木,风驰电掣;窗内,调良稳泛,怡然自得,常常是离愁还未袭上心头,便已到达旅途的终点,只剩下些许踌躇。这是妈妈对高铁的感受。如今,动车越开越快,设备技术越来越先进,旅客出行的体验也不断变好。

春节、春运、春天,都是与铁路人分不开的话题。在永川东站,妈妈常出现的地方是“12306服务台”,这让她回忆起以前春运期间永川站的“陈文温馨驿站”。曾经围绕在“驿站”的同事,大多已经退休了,妈妈说“驿站”的服务台不大,却是让很多旅客绽放笑容的地方。如今,永川东站的“12306服务台”成了妈妈的新阵地,她把温馨服务旅客的传统从“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带到了“西南第一速”成渝城际铁路。急旅客之所急,为旅客答疑解惑,是服务台存在的根本意义——妈妈深谙其中的道理。

优秀的个人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在永川东站党群活动室,一面面锦旗悬挂其间,那是旅客对车站工作的认可。感动无形,只有用心才能体会。一面面锦旗承载着一个个温情的故事,锦旗背后有太多的不期而遇,有太多的感动,也有太多的惊喜。

几十年的铁路工作,让妈妈对两根钢轨有了特殊的感情,虽然她即将退休,但她对于铁路客运工作的热爱却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