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松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郑州的一所铁路中专上学。在我的记忆中,每年寒假时回家,或者假期结束后从家乡去上学都是十分痛苦的事情。
那时的春运,火车站里人山人海,挤进车厢后人挨着人。当时贵州省只有一趟开往北京的“绿皮车”,一节车厢定员112人,高峰时期能硬生生塞下200多人。车厢里到处是嘈杂的人声,空气里混合着汗味、方便面汤的气味。“绿皮车”一路向北进发,走走停停,到我的目的地郑州要横跨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四个省份。我时常只能买到站票,没有座位,就没有办法坐下打个盹。还好年轻体壮,硬是在车厢接头处的方寸之地苦苦支撑36个小时,又累又困,整个人都要虚脱了。我这样的情况,相比那些没有买到车票,或是买到票却挤不上车的人来说,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春运给人的印象总是“人从众”“一票难求”。
2009年,已经成为一名老铁路人的我,作为工务设备管理单位支援春运大军中的一员,来到重庆当上了一名“临时”列车员,值乘一列由重庆开往江苏镇江的加开列车。即使是加开列车,也是宽敞明亮的空调车,舒适感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西南地区赴沿海省份的务工人员很多,同一时段的旅客大多是单一方向的。那年春节前,我们的列车从重庆菜园坝出发,一路上车厢空空荡荡,乘客还没有我们列车员多。但当列车返回时,从始发站镇江起,十多节车厢就座无虚席、满满当当。列车一路开行,每到一个停车站,下车的旅客寥寥无几,上车的旅客却越来越多,最后整个车厢里到处都是密密匝匝的胳膊腿。从车厢这头走到那头,恨不得要花一个小时。想起当年自己在“绿皮车”上苦撑的36个小时,我每次走在车厢里,都尽量避让那些挤在过道上的人们,嘴巴里不停地说:“对不起,请让一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个三等小站的站台上,一位60多岁的大爷实在挤不上列车。傍晚的灯光下,他头发花白,眼看我们的列车即将开走,眼神焦急又充满失望。我上前一问,他说已经等了3天了,一直没有能挤上车。我将情况报告给列车长,女列车长的眼睛里也含着泪水。我俩一起想办法将老人送上餐车,又给他端去一杯热水暖暖身子。中国有句老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千万游子归心似箭的迫切。
转眼间又过了16年,高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绿皮车”上的36小时已尘封为历史的记忆。近些年的春运,“安全温馨、美好出行”成了主旋律,飞机、高铁、自驾丰富了国人的出行选择。选择坐火车的乘客发现,网络购票让一座座火车站前不再排起长龙,多彩的动车组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飞驰,350公里的时速让故乡不再遥远,回家的路更近了。
这不,2025年的春运,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