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5年01月12日

用匠心守护供电安全

——记西昌工电段西昌变配电车间助理工程师何平

何平,52岁,中共党员,2024年“新时代·成铁榜样”候选人,本科学历,1997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西昌工电段西昌变配电车间助理工程师,是“何平远动技术革新服务队”带头人。他带领的团队曾被评为全国铁道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个人先后获得集团公司“十一五”建功立业先进个人、“四优”共产党员等称号。人物档案

通讯员 马志鹏 周泽平/文  田维鹏/图

近年来,为确保新、老成昆铁路供电安全可靠,何平带领远动技术革新服务队奔走在供电一线,用接连不断的创新创效成果服务铁路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铁路安全保障更加坚实可靠,以卓越的匠心追求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动手动脑破解技术难题

2014年8月,“何平远动技术革新服务队”成立,这是一支由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远动设备维修和技术创新队伍。

成立之初,针对管理经验缺乏和队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何平带领队员在成昆铁路生产现场边学边练,集思广益解决技术问题,逐步总结出远动设备、远动箱变等设备检修工艺规程,使远动设备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何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敢干善干。爱动手动脑的他专门挑“硬骨头”来“啃”。

成昆铁路作为典型的山区铁路,线路大坡道会导致接触网引入二次回路的电压急升急降,一直是该段远动设备的心腹大患,曾有一年通道中断故障就多达34次。何平说:“远动设备发生故障后,作业人员需要手动分合隔离开关,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同时故障处置时间长会导致列车晚点运行。”

为解决远动设备故障频发问题,何平在成昆铁路黄联关站试点安装了电压监控装置,通过分析列车运行时远动设备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变接线方式和断开二次回路电源的操作方法。随后,他们在现场进行实践检验,通道中断故障率下降了30%,大大提升了远动设备运行安全系数。

针对成昆铁路普雄给水所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存在的问题,何平带领队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经过2个月的高强度的“连轴转”,他们圆满完成了改造任务。这不仅节省成本10万余元,还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厂家的被动局面,锻炼出一批信息技术人才。

一个个重点技术难题接连破解,让他们干劲十足。近年来,他带领队员维修直流屏采样板、机车信号发码器等16种铁路远动设备132台次,为该段创造效益超过50万元。

“他总能攻下难攻的‘山头’”

2022年12月,新成昆铁路全线开通后,西昌变配电车间管内列车运行时速从60公里提升至160公里,牵引变电所也从双人值守变为无人值守或单人留守。为确保“复兴号”动车组运行安全稳定,供电线路相应采用双压互并联运行方式,这给检修工作带来了难题。

从在成昆铁路开展技术攻关的经历中获得启发,何平构想设计了双压互并联在线检测装置。在制作在线检测装置的过程中,如何精确检测出二次回路3至5毫安的微弱电流着实让他犯了难。事情越具有挑战性,越能激发起他不服输的劲头。经过3个月的试验,在尝试了20余种不同芯片、打样近100块电路板后,他终于找到了性能最优的检测芯片,让电流测量精度明显提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初见雏形的双压互并联在线检测装置在模拟试验中能正常检测,在现场使用时却无法读数。何平抽丝剥茧般地分析故障原因,梳理出供电所内影响电流的4大类原因和6个关键因素,并通过优化算法和电路设计解决了在线检测“隐疾”。他沉下心来专心科研,历经600多个日夜,利用仿真电路模拟测试3000余次,所有问题被逐个击破,该装置终于成型。

去年初,该装置在新成昆铁路峨边南等6个变电所试点运用,截至去年11月30日,该装置准确检测到8次压互异常,有效防止了设备故障导致的接触网停电。同时,在集团公司科研所的指导下,何平再次优化提升该装置的抗干扰能力,检测准确性进一步提升。该装置在该段管内所有变电所推广投用。

水滴汇成海,细流聚成江。作为“何平远动技术革新服务队”的带头人,除了抓好日常检修、技术攻关等工作外,何平还挤出时间组织队员和车间青工开展业务集中培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好的工作经验和技艺方法传授给他们。在他的带领下,队员学技练功蔚然成风,服务队也被集团公司党委评为党内优质品牌。

“不服输、爱钻研,既苦干又巧干,所以他总能攻下难攻的‘山头’。”该车间党总支书记吴照红这样评价何平。在何平的精心培养下,近年来,服务队培养出9名工班长、1名技术员,14名队员先后在集团公司和段级技能竞赛上斩获名次,成为该段配变电专业得力的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