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4年09月05日

(上接一版)

张文左所在的北定关村有220户800余人,40%左右的村民在从事旅游运输服务,部分老年人在家种莴笋、花椒等农特产品。“现在,公路、机场、铁路全都修到我们‘山沟沟’来了,不仅出行变得方便,以后本地的土特产也可以更快往外转运,给我们百姓带来更多的收益。”张文左满怀憧憬。

这是连通川西北与山外边的财富路,也是为阿坝青年提供舞台的就业路。藏族姑娘文友欣是返乡的一员,她坦言,如果不是因为川青铁路开通,自己根本不会下定决心回到“山沟沟”。2019年,文友欣经过阿坝籍大专院校毕业生定向招聘进入铁路。今年,她成为绵阳车务段黄胜关站综控员,车站离家仅20分钟车程。“每次穿着工作服回家,老乡们都会围上来打听我的工作情况。”在他们眼里,铁路工作是个“香饽饽”,也想让自家娃端上“铁”饭碗。搭着川青铁路的“东风”,越来越多阿坝儿女穿上制服,扎根家乡沃土,守护列车一路坦途。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为支持川青铁路建设,川主寺镇元坝子村集体搬迁,在距离黄龙九寨站不到一公里处,建起风格统一的藏式民居。“我们引进外来投资超4亿元,打造‘梦回松州·遇见松潘’项目,动车开通后,村民都能吃上‘高铁饭’。”对于未来,元坝子村党支部书记万生足信心满满,“算上房屋出租、保底分红等,预计全村65户每年有共180万元的固定收益。”

多元共融——

铺就发展“新天路”

人间瑶池、巍峨雪山、原始森林、广袤草原……无数风光汇聚此地,造就一幅灵动的自然图景。“如果命运安排我在中国西部生活,我只愿能生活在松潘。”一百多年前,英国探险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曾这样评价。

山水相依,草木相间,崇山峻岭变通途。在川青铁路沿线区域,分布有24处保护大熊猫栖息的自然保护区、9处风景名胜区、12处森林公园、4处地质公园、27处水源保护区。为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们在沿线设计多个生物走廊便于野生动物通行,尽量保留水源通道,设置了封闭式声视屏障……满满的“绿色细节”铺就人与自然共融的“生态之路”。

松潘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是通往九寨沟、黄龙和川西北大草原的交通枢纽。“川青铁路镇黄段新开的4个站点均在松潘境内,游客汇聚于松潘,再分散去往别的景点,游玩后又回到松潘休整。”松潘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杜夏认为,一聚一散之间,人员、物资、资金流的多次汇集,无疑为松潘带来更多机遇。

如何接住这“泼天富贵”?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是关键。

“要形成‘众星捧月’全域旅游之势——突出黄龙至牟尼沟、松州古城和红军长征纪念碑园的核心支撑,融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打造古城花灯会、黄龙庙会和‘红色教育松潘环线’,让游客了解松潘、来到松潘。”杜夏说。

人流倍增,产业紧随其后。“动车开通后,越来越多客商到园区考察。今年,园区就成功招引5家企业入驻。”松潘县镇江关生态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余强洋说。

拥有完善的路网结构,是园区促进企业落地生根的关键。今年7月,四千米亚客(阿坝州)食品有限公司入驻松潘高原农特产业加工园地,从考察、公司注册、厂房装修、设备采购,仅用了两个月。

“公司预计9月初投产,争取在年底达到3000万元左右的产值。”四千米亚客(阿坝州)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彭大林告诉记者,“凭借川青铁路的优势,我们有信心将牦牛肉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

“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传唱千年的民谣,生动道出松茂古道的险峻奇丽。如今,银白色的动车穿云破雾,将沿线多个旅游景点串联成一条“黄金旅游带”。景美、民富、产业兴,在这片83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绿水青山已展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