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宗林 顾垒 李捷
在贵阳,乃至贵州,说起二戈寨,自然就把这里和铁路联系在一起。的确,这个位于贵阳市南明区的地方,与铁路有着不解之缘。它不仅是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站之一——贵阳南站的所在地,也聚集着机、车、工、电、辆等铁路主要站段单位,生活着数以万计的铁路职工及家属,更是铁路文化的深厚载体。
提起二戈寨,得讲讲它的由来。明朝时期,二戈寨(原称二哥寨)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当时的苗族同胞设防此地,以抵抗官兵的侵犯。而二哥,作为苗族首领的儿子,被派遣固守村寨。后来,明朝征南将军傅友德攻打孟关苗族时,将此寨重重围困。在弹尽粮绝之际,二哥选择了自杀。为了追忆二哥的英勇不屈精神,当地人将此村寨命名为“二哥寨”,后来改为“二戈寨”。
71岁的原贵阳南站退休职工顾觉民,已经在这里工作生活了50多年。虽然年过七旬,但他依然身体健硕。“良好的身体状况,得益于长期从事铁路工作。”顾觉民玩笑地说,“过去上下班都是步行,从家里到单位每天步行数万步,也没有坐车的条件。”即使后来成为车站车队最早的驾驶员之一,他仍把运动爱好延续到现在。
顺着工务段旁的一条干净整洁的公路,顾觉民带着记者,走在冬青路上。他一边走,一边介绍说:二戈寨的铁路片区最早是由康馨园小区、泰安小区、白马井小区、三角线小区组成,也被统称为铁路工矿区。
记者看到,就在这条公路的两边,不仅有近几年建成的铁路理想家园电梯房,也有尚未改造,依然保持上世纪70、80年代建筑风貌的红砖平房,新旧呼应,相映成趣。
“如今,这里依然保存着许多老式的铁路建筑和设施,比如老式的火车站房、铁路信号楼、铁路职工宿舍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是铁路文化的重要载体。”顾觉民说。
陈方燕,这位66岁的贵阳供电段退休职工当下还忙碌在许多铁路重要活动现场。这位铁路摄影家,把相机作为记录二戈寨变迁的重要工具,用镜头对准二戈寨铁路职工的生活点滴。
“过去,二戈寨生活条件不好,大家都盼着过年,过年可以吃一点好的。当时购买年货,只能指望这里的一个小商店。在贵阳人的眼里,这里是一个偏僻的地方,特别是交通,当初二戈寨到市区里只有一趟公交车,过年的时候,根本挤不上去,只好步行七八公里到市区。”陈方燕回忆起过去那些生活,如数家珍。“现在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购物不仅有实体店,网上也可以采购,牡丹街的羊杂粉、天桥下的鸡肉饼、供电段旁的牛肉粉,这些都是二戈寨铁路职工最喜欢的美食佳肴。现在生活很顺心、很安心。”
今年74岁的熊金华和老伴林国慧居住在康馨园小区,这个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铁路职工住宅区,也是二戈寨较早的楼房。这位原贵阳房建段的职工回忆说:那些年,真是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贵阳的冬季不但阴湿寒冷,更是小雨不断,常常一场小雨就是一个月。看似降雨增多,但却给大家饮用水造成麻烦,因为当时生活用水是从白马井的一个井中抽取。长时间降雨,大量泥水灌入井中,家中自来水都带有泥沙,必须加一些明矾,沉淀后才能饮用。
“那时,几乎每天都在为饮用水发愁。”林国慧说,“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也不再为用水卫生担心了,也许现在大家不以为然,但放在过去,却是一道难题。”
“同样,家庭用电也麻烦颇多。由于住房设备基础条件很差,逢年过节都不敢用电器,晚上用电高峰的时候,走道里通电线路和开关常会打火冒烟。”贵阳机务段退休职工旷斌补充说。
近年来,随着沪昆、贵广、渝贵、贵南和成贵高铁的开通,贵阳成为西南铁路交通枢纽。作为贵阳货运枢纽所在地的二戈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虽然高铁的开通使得二戈寨“老大哥”的风光渐渐散去,但这里依然保留着浓厚的铁路文化氛围。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斑驳的老墙和道路,也可以发现近年修建的高楼大厦;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几十年不变的美味小吃,也可以带上全家吃上一桌饕餮盛宴。
未来,二戈寨地区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打造现代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都市产业等功能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特色功能城区。
在这里,铁路不仅仅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一种生活、一种记忆、一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