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3年01月10日

从“慢火车”到“复兴号”

通讯员 钟诗宁

上月26日,新成昆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营,西昌西站首趟“复兴号”动车组C46次发出。“可以发车,司机明白。”西昌机务段司机潘海波难掩激动之情。

潘海波是该次列车的首发司机,他还有一个彝族名字——白拉吉布。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凉山人,也是新成昆铁路的第一批彝族司机。多年来,他在交通不便的大山中,驾驶着“慢火车”为当地赶集、赴约、上学、求医的群众提供方便,已安全行车4600余趟,累计安全值乘96万公里。如今,随着新成昆铁路的开通运营,潘海波也踏上了新的征途。

当司机:接下父亲手中的“闸把”

“时速160公里,这在老成昆线上,是不敢想的。”潘海波说。他今年43岁,已经在火车上工作了26年。这些年里,大部分时间都与成昆线有关。

潘海波的父亲白拉友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代彝族火车司机,也是成昆铁路第一代彝族火车司机。“小时候,别人一听我爸爸是火车司机,都会羡慕不已。”潘海波说。他从小在成昆铁路边长大,儿时的记忆里也充满了火车的影子。

儿时的潘海波对“慢火车”格外着迷,他喜欢听火车启动后“哐当哐当”的驰骋声。看着帅气的火车头拖着长长的“钢铁尾巴”渐渐远去,潘海波眼里满是期待,他梦想有一天也能像父亲一样成为火车司机。

1996年,潘海波通过努力考入了火车司机的队伍,接下父亲手中的“闸把”,开上了火车。最初,潘海波开的是货车。2008年,他主动报名去值乘“慢火车”,服务乡亲邻里。

开慢车:见证大山里的改变

在交通不便的大山中,成昆铁路上的5633/5634次“慢火车”行程仅有353公里,但却是当地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潘海波记得,小时候,自己是坐着这趟车去看望父亲;长大后,妹妹也是乘着这趟车走出大山,在外求学;在他结婚那天,他和接亲队伍一起乘坐“慢火车”,把新娘子接回了家。

不仅仅是潘海波的人生与“慢火车”息息相关。在他的印象中,大约是从2012年开始,成昆铁路上的旅客突然变得多了起来,求学的学生、经商的商人、打工的群众都乘坐“慢火车”出行……

透过“慢火车”的司机室,潘海波看到大凉山的蔬果大棚多了起来,一幢幢新式彝家楼房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彝族老乡背着大包小包走出了大山,做起了生意。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家乡因为铁路发生了巨大改变。

潘海波把11年的青春都交给了“慢火车”。他一直想着把“慢火车”开得再平稳一点,让老乡们的乘车体验感更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潘海波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出了与成昆铁路线路和运输特点高度融合的“全程贴线跑”和“灵活对标法”两种特有的操作技巧,经过多年的完善和调整,“慢火车”能够保证全年正点率在95%以上。

2022年1月10日,新成昆铁路米冕段开通,大凉山从此迈入“动车时代”,“复兴号”动车组成为老乡们出行的首选,而开动车继续服务老乡成了潘海波新的向往。

开动车:“回炉重造”精练技术

2005年至2013年期间,因技术过硬,潘海波在该段技能竞赛中获得“技术标兵”称号,在集团公司职工技能大赛和青年机车乘务员技能对抗赛中分别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还获得集团公司“技术能手”“青年安全之星”“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2022年7月,为给新成昆铁路储备动车司机,西昌机务段“铁骑先锋”车队广纳贤才。潘海波主动向车间申请,经过集中理论业务培训、军事化训练、考试选拔、集中面试和综合测评等多个环节的层层选拔,终于成为了一名准动车司机。

第一次登上“复兴号”动车组司机驾驶室,潘海波兴奋极了。从车窗望出去,家乡的山水让他倍感亲切,但同时又感到一些压力。“复兴号”动车组全新的操作方法和规章制度,对开了17年“慢火车”的“老司机”潘海波来说,无疑是一次“回炉重造”。

“想想以前刚上班时的第一代国产内燃机车DF1、第二代国产内燃机车DF4,到电力机车SS3、SS4、SS7、HXD3,再到‘复兴号’动车组,机车功率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这不仅是速度和科技的提升,更是对我自身综合素质的挑战。”潘海波说,“动车进站前的速度比‘慢火车’快得多,操纵方式也和原来完全不一样。”为了保证安全,潘海波从去年7月开始每天训练8个多小时,学习“复兴号”动车组的乘务作业标准、新线站场数据、设备维护、应急处置演练等18项业务内容。

在以前驾驶“慢火车”的经验之上,结合新成昆铁路不同站台的特点,潘海波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操纵法。根据不同区段的曲线半径和站台情况,制定不同的减压地点,做到停车对标10公分内误差,这是一名动车司机的标准。而让误差为零,是潘海波对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