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亮
7月9日,经过连续4天、每天6小时集中作业,广元南站“两渡六交分”道岔群更换施工圆满结束。这组道岔群处在多线分流及调车作业的咽喉区域,结构紧凑复杂,其更换施工被认为是此次宝成铁路集中修最难一役,更是近年来同类施工中的难度“天花板”。
这是一次对决心与魄力的考验——为这一战,筹备时间超过3年
“近年来,集团公司数次对广元南道岔群更换进行可行性研究,但该处地势狭窄、4条正线并行、干线与编组线交织,换岔施工因重重困难而被搁置。”集团公司工务部副主任吴军介绍说,“而这次施工,前后筹备时间超过3年。”
据介绍,广元南站是广元铁路枢纽最繁忙车站,承担着宝成铁路、广元客联线、广达线客货列车分流及编组任务,每日接发列车200余列、办理辆数超过15000辆。
“这次集团公司下定决心‘动刀’,是经过前期数次现场踏勘和技术、施工方案审定的。”吴军说。
“这场战役,必须下定决心打,必须胜利!”7月5日,作为施工主体单位的成都工务大修段举行动员会,该段负责人发出动员令。
7月6日凌晨5时许,铁军集结广元南,各专业就位,一场联合协作的“大战”拉开帷幕——
在集团公司调度所统筹下,成都北、兴隆场等编组站优化车流组织,减少广元南站机车换挂作业和折角解体车流接入;广元车务段根据施工安排细化生产组织方案和安全卡控办法,主要领导到运转室盯控……
“既要保证施工安全,又要兼顾运输秩序,同时还要卡控好施工路用列车开行,这不仅考验广元南站的运输组织能力,也考验集团公司的整体运输协调水平。”吴军说。
这是一场对技术与状态的检验——配轨、捣固、信号调试,3小时完成
“这是集团公司近5年来规模最大、难度最高、安全风险最大、条件最复杂的一次施工。”吴军直接用“四个最”来形容这次施工。
7月6日,集团公司工务部、调度所(施工办)、电务部等部门负责人现场盯控指导施工;成都工务大修段2个换岔车间尽锐出战,大型机具、路用列车悉数出动;绵阳工务段、广元车务段、成都电务段、成都供电段等多个单位同步施工,现场聚集800余人,场面浩大。
轨排落地后,施工人员迅速测量,随即火花四溅开始切割。“为确保新铺设的岔轨、钝角、锐角、短轨的尺寸与旧设备精准匹配,施工人员需现场配轨,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成都工务大修段线路技术科副科长周志宁介绍说。
电务专业随后进场。由于新旧轨位置不同,信号机发生位移,轨道电路区段长度随之变化。施工人员现场对相关LKJ数据、调车监控系统STP数据进行了更改。
从推送轨排到调试信号,施工人员将时间控制在了3小时内。
“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的配合必须环环相扣、严丝合缝,不能出现一丝纰漏。”取得这场胜利后,周志宁松了一口气。
这是一番对定力与毅力的磨砺——施工 3 小时,邻线通过20余趟列车
劳动人身安全也是此次施工的一大风险点。施工时,除了本线封锁外,相邻线路均正常办理接发列车作业,施工人员要防范邻线来车,物料、机具等均不能侵扰邻线。
“我盯了施工3个多小时,相邻线路经过的列车就有20多趟。”调度所(施工办)副主任李勇说,“卡控劳安风险的压力非常大。”
连日来,广元地区气温居高不下,站场轨温更是超过50摄氏度,施工人员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疲劳、中暑都会引起注意力涣散。这样一场鏖战,磨砺着施工人员的定力与毅力。
为防范风险,施工现场设置了室内防护、施工点防护和区段“关门”防护,并通过拉设警戒线、增设扩音喇叭等手段提示施工人员。人员密集处,雾炮机、工业空调呼呼运转,给施工点降温。现场还准备了绿豆汤、防暑药品等,专门设置医务室,由专业医护人员跟班,以应对突发状况。
“我们提前预想了很多情况,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劳动人身安全。”成都工务大修段施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9日11时许,经过累计24小时“天窗”作业,广元南站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至此,这处困扰集团公司多年的病害得到彻底整治,广元南枢纽运力得到有效释放。健康畅通的宝成铁路,将与即将开通运行的新成昆铁路一起形成南北进出川的重要通道。
图为施工现场。 雷钊 摄